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

書城自編碼: 320539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美] 斯蒂芬?哈尔西[Stephen R. Halsey]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8375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6-01


書度/開本: 大32开

售價:HK$ 96.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明清与李朝时代
《 明清与李朝时代 》

售價:HK$ 81.6
商业人像摄影
《 商业人像摄影 》

售價:HK$ 95.8
抗争表演
《 抗争表演 》

售價:HK$ 74.4
咏春八斩刀
《 咏春八斩刀 》

售價:HK$ 83.8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售價:HK$ 117.6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售價:HK$ 238.8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售價:HK$ 59.8
听闻远方有你2
《 听闻远方有你2 》

售價:HK$ 51.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338.0
《 英国史(全三卷) 》
+

HK$ 82.4
《 见识丛书20:第五次开始 》
+

HK$ 76.7
《 20世纪简史:从无线电到柏林墙 》
+

HK$ 196.0
《 西塞罗的政治哲学 》
+

HK$ 59.6
《 自传体反思录 》
+

HK$ 78.1
《 一胜九败:优衣库全球热卖的秘密 》
編輯推薦:
新一代汉学家重读近代中国,探入全球背景下历史演进的深层逻辑。从痛苦融入世界秩序的古老中华,到蓄势崛起的现代大国。枪炮、财政、官僚、主权,列强环伺下富国强兵的现代化大戏,中国军事财政国家建构百年历...
內容簡介:
16世纪后,欧洲列强倚仗航海大发现,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科技,在世界各地扩张。20世纪初,欧洲殖民的触手遍及全球各处,1914年,全球84.4%的土地都在欧洲人的统治之下。庞大如莫卧儿帝国,广袤如非洲,都未能逃脱被殖民的命运,殖民势力间的争夺和英国的援助也没能让奥斯曼帝国保住领土。
在欧洲殖民的狂风暴雨中,中国却仍然屹立,保有了基本的独立。如果经济体量和列强争夺都不能让一国免遭殖民,那么,是什么让中国在19世纪走上了不同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在哈尔西看来,是那个灰暗时代中人们对治国之道的探寻,是中国面对威胁时求富求强、捍卫主权的创造力。
哈尔西从财政、贸易、海关、通信、航运等相关史料和地方志中看到,在18501949年间,中国经过有意模仿和不断尝试,逐渐转型为军事财政国家,那是财富、官僚体制和枪炮的崭新结合。官员们增加税收,扩大政府规模,建立起能够举全国之力的官僚体系,用西方的军事技术装备起新型军队,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中捍卫主权。这些探寻仅让中国在那个屈辱的世纪里保有了低限度的独立,却为后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1.海外汉学新锐的近代史新说,以全球视角探寻中国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
身为新一代海外汉学家,哈尔西承继费正清、孔飞力、彭慕兰开启的学术传统,在全球脉络下向近代寻找现代国家的起源。
近代中国受尽屈辱,但放眼当时的世界,全球八成土地落入欧洲列强之手,只有六个非西方国家尚能独立,中国竟是其中之一。为何当时积弱的中国竟能保有基本主权?哈尔西用国家能力建构连缀起晚清以降的中国历史,点出历史演进的深层逻辑——主权意识主导下的富强追求。以此为线索,近现代中国创造与转化将呈现出不同的面向。
2.暗夜里的现代化大戏,求富求强的世纪转型,中华大地上建立军事财政国家的百年历程
从1850年到1949年,中国面对大变局,改革屡屡失败。然而,哈尔西发现,海关、税收、官僚制度、枪炮、交通、通信的改革,并非零散、徒劳的现代化努力,而是在新的治国原则的指导下,建构现代国家的世纪转型。
19世纪50年代,本不知主权为何物的老大帝国迫于列强压力,探寻新的治国之道,此后一百年间,主权概念逐渐清晰,军事财政国家渐渐成形。追求富强以卫主权这种借鉴自欧洲的经世思想,连同在危机与变革中形成的国家治理方法,让近代中国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中,可以举全国之力装备军队,存留一线生机。财富、枪炮、官僚体制的崭新结合虽不足以救近代中国于危亡,却为现代中国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3. 寻访富国、强兵、捍卫主权的思想源头,理解中国国家能力,
对富强的渴求,源于列强环伺、危机四伏的年代;靠枪炮、财富捍卫主权的治国之道,成为中国国家能力源头之一。时至今日,中国早已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在新的国际秩序中,追求富强的脚步将向何处去,历史或能有所启示。
關於作者:
斯蒂芬哈尔西(Stephen R. Halsey)
美国迈阿密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芝加哥大学博士,曾留学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他的学术专长是中国近代史,也研究环境史、经济史、比较殖民主义和全球史。
哈尔西的研究注重近现代史与当下的连续性。《追寻富强》回到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之初,从时人对治国之道的探求中,寻找当代中国大国地位的伏笔;他正在写作的新书《失去的和谐?环境治理与的传统中国的遗产》则研究晚清到民国的环境政策和实践,探索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
目錄

引 言 世界历史语境下的国家建构与帝国
第一章 欧洲列强的全球征服
第二章 对外贸易
第三章 财 富
第四章 官僚体制
第五章 枪 炮
第六章 交通运输
第七章 通 信
结 语 中国的国家建构(18501949)
注 释
参考书目
內容試閱
引言 世界历史语境下的国家建构与帝国(节选)

到1914 年为止,欧洲国家的殖民范围已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84.4%
以上,但是直到近代,中国都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为何与被欧洲掌控的全球格局大相径庭?它的命运是因其广袤的国土而生,还是在与强大对手的角逐中造就,或者另有他解?如果一般性的讨论仅能给出片面的解释,那么历史学家该如何寻找一个更恰当的答案?上述问题为什么亟待解决?

1850 年后,欧洲帝国主义的威胁为中国的国家建构时代拉开了序幕,这是7 世纪早期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时代。虽然晚清被描述成一段衰败不堪、积贫积弱、王朝末路的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来自列强持续的战争威胁下,近代中国却成了一个军事财政国家。这种政治形态将财富、官僚体制与枪炮以崭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确保中国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能屹立不倒。19 世纪中期以后,政府通过新增商业税扩大了税收来源,用这些资金来满足其巨大的国防支出。新的财政机构使国家能够榨取额外的资源,与此同时,在20 世纪早期,近代警察的行政管辖范围得到扩展,强制力也得到提升。在19 世纪晚期,当权者们还创建了一支由20 艘铁甲舰组成的海军舰队,以增强军事力量,并发展出近代兵器工业。到19 世纪70 年代,他们还开始认识到财富和国家实力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国有轮船制造和电报企业。这些努力改善了中国的交通运输和通信基础,并将少数近代部门引入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总而言之,在帝制时代晚期,中国在追寻富强之路上奋力前行,免于沦为殖民地,还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治国之道是一种管理公共事务的本领,包括观念、制度和实践。中国人对有关治国的问题已经思考了两千多年,到1859 年时,发展出一套顺应自己准则的经世政治传统。例如,官员们试图建立全国通行的稳定的土地所有制秩序,并尽可能地运用公共政策改善民生。在帝国晚期,他们还鼓励商业发展,但只把这视为对农业、桑蚕业等主要产业的补充。与南亚很多地区相比,中国税负较轻,在19 世纪早期,政府四分之三的税收来自农业。最后,朝廷凭借规模很小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管理着4.5 亿人口,地方事务靠士绅精英和商人行会等充当中间人,协助进行管理。
19 世纪,在国内,中国人口日益增多,在国际上,东亚的环境风云变幻,在由此造成的愈来愈大的压力下,这种统治框架应运而生。领导人们与时俱进,形成治国的新理念,主张追寻富强对捍卫中国主权具有重要意义。如同军事财政国家本身一样,这些新理念是经过数十年才发展成形的。即使上述转变最终对中国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这种转变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主权的概念是作为近代中国人治国之道的基石出现的,但1900 年以前,这一术语的内涵一直在改变。1863 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 P. Martin)在他编订的《万国公法》(The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里,用一个四字成语(自主之权)把这个词首次翻译成中文。随后几年,京师同文馆面向帝国全体官员刊行此书,丁韪良早期的中文译著,查尔斯马顿斯(Karl von Martens)的《星轺指掌》(Manuel diplomatique)和布伦知理(Johann Bluntschli)的《公法会通》(Das Moderne
Vlkerrecht)也随后问世。在接下来的20年间,一些名臣开始用主权的概念来描述战略问题,概括政治决策,表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19 世纪70 年代早期,一些人的官方往来文书中开始经常出现这个词,比如曾任洋务大臣的李鸿章,直至1895 年失势之前就是如此。中国人有时会把主权解释为一种对领土、人民或财产无条件的控制,而非对国家事务的最后或终极决定权。决策者们往往将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关系看作零和博弈,这种独特的定义可能是由他们对外交事务的理解发展而来的。
例如,中国的官员们认为,在不平等条约下,中国因丧失关税自主权而付出的代价,与英法等国获得的经济收益成正比。而当欧洲人、美国人以及后来的日本人获得治外法权时,中国的合法主权就相应地受到了损害。但在1895 年后,这个词的定义开始变得更为通俗和具体,到1911 年,已经接近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一般用法。
19 世纪7080 年代,政商界精英也开始要求在中国境内独享经济利益。例如,利权不再作为一个合成词被逐字解释为
对利益的控制权,而是用于形容一国对利益享有的主权。到19世纪90 年代,一些杰出的思想家甚至开始呼吁与帝国主义列强进行商战,在欧洲近代早期,许多国家都曾采用这种重商主义策略。中国人及时认识到,主权应该因资源、法律、领土或人民而呈现多种不同形态。19 世纪下半叶,他们还在官方文书中普遍使用 独立 权利 自由等术语来讨论帝国的政治问题。丁韪良一系列有关国际法和外交实践的译本成为这些概念的源头,中国官员们在19 世纪发展出了一套对世界秩序的新认识。
然而,治国之道的定义不仅包括各种概念,还包括实践以及用来管理社会的制度。国家高层将追求军事、政治和经济的强大视为让中国主权免受进一步侵犯并使其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一种手段。因此,他们不再实行跨省援助帝国西部边陲地区的政策,而是从这些地区筹款支持本地的军工事业。另外,之前清朝皇帝为表明对治下臣民实行仁政,曾承诺永不加赋,当局抛弃了这个承诺,转而在富庶且最易受到西方入侵的沿海各省施行政策改革,这些项目开销由一系列新的商业税来负担。对抗外国侵略需要进行国防建设,导致军事开支飙升。李鸿章等知名大臣也不再向兴修大运河和黄河等传统水利工程项目投入资金,而是向推进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此外,新的官僚机构扩展了它对国家的行政管辖范围,这能够使它对地方社会的控制程度更高。19 世纪,某些政府机构仍要依赖士绅精英的协作,机构中既有非正式的雇员,也有吃公粮的官员。不管进行了多少改革,新的治国之道与中国未来的联系至关重要,与中国过去的联系同样不可小觑。
本书将帝国晚期的国家构建置于两种不同的比较情境中展开论述,其学科关注点超出了中国研究的范畴。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军事财政国家出现在欧洲近代早期至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之间。这一外交协定使世俗国家的主权得到确认,一种国际秩序也由此产生,它意味着肆无忌惮的竞争、结盟,以及频繁的军事冲突。在17 世纪晚期和18 世纪,因战争所需,英法建立了新型的行政和财政组织。英国陆军和海军规模在16801780 年扩大了3 倍,美国独立战争时期(17751783),在从宾夕法尼亚到本地治里(Pondicherry)的各战区,英国共拥有19 万人的武装力量。每当硝烟再起,国防开支就随之增长,因此,财政大臣放弃征收直接性的土地税,转向间接性的商业税和公共借款。在重商主义原则指导下,近代早期的英国编制了新的国际海关税则表。与此同时,对销售的啤酒、烈性酒、葡萄酒、苹果酒、麦酒、啤酒花、盐、皮革、肥皂、蜡烛、电线、纸货、淀粉征收国内消费税,由此带来巨额收入。此外,在斯图亚特和汉诺威统治时期,官僚结构的日益扩大化和复杂化,对他们为战争进行的多次举国动员起到了促进作用。到18世纪80年代,英国仅税务部门就扩大了3倍,雇员总计达8 300人。
军事财政国家的这种发展进程在18 世纪的英国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处于严酷的政治环境之中的法国、普鲁士等竞争对手们,则是在为保持独立而进行斗争的同时经历了类似的转变。19 世纪,西方列强将他们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移植到东亚,与此同时,在中国,战争、税收和官僚体制的发展三者之间也开始以类似方式相互关联起来。要确保一国在恶劣的地缘政治形势中屹立不倒,能采取的策略屈指可数,中华帝国晚期的策略就是有意模仿和自己不断摸索尝试,并借鉴欧洲国家的某些特点。从19 世纪晚期到20 世纪早期,官员们用西方的军事技术装备起新型陆军,戍卫本国富庶的沿海地区。他们还建起一支铁甲舰队,在中国沿海水域和主要河道上巡逻。18421911 年,为跟上国防开支的步伐,去除通货膨胀因素,政府税收增长了3 倍,而且在税收收入上,间接贸易税捐的重要性开始超过土地税。19 世纪5060 年代,新体制中官员的职能也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有了举全国之力的能力。19 世纪中期,在英美的帮助下,清朝创立了大清帝国海关。与此同时,行政机关开始对中国内地市场上商品的运输和销售征收一种较为低效的通过费(厘金)。这些新的财政机构的出现扩大了帝国晚期的政府规模,而在20 世纪早期实行的新政却通过创建现代警政、学校,以及政府部门的中央集权化,更为迅速地扩大了政府规模。一连串的变革都是在清朝统治的最后50 年中生根发芽的,但直到20 世纪50年代早期中国崛起时才开花结果。
欧洲的军事财政国家和中国分别代表着全球化这一共同主题之下各不相同的变化形式,由于历史进程中一次偶然的交会,它们的政治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结合在了一起。如果不是列强在东亚的殖民竞争,18501949 年中国的发展轨迹就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国际环境的共享尚且没有使西欧内部的制度安排整齐划一,更不用说东亚了。在借鉴模仿英国的宪法、政治文化以及法制传统上,中国并不比德国、法国或俄国逊色。例如,与欧洲诸国不同,在20 世纪以前的中国,公共借款并未成为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不同的地域、时间和文化背景下塑造近代国家的进程中,似乎唯有战争扮演过的角色才是举足轻重的。本书还将18 世纪和19 世纪欧洲各帝国在亚非的发展与中国自始至终的政治独立进行对比。粗粗翻阅史料的记载,我们会认为西国家本该已经把中国变成殖民地了,但实际上这并没有发生。全球化叙事会凸显存在于中国的非正式帝国的特质,还会强调对南亚等地区殖民扩张起促进作用的那些条件。本书重在分析脆弱无力的国家结构和漏洞百出的经济制度这两个因素,而无意于对近代欧洲的帝国主义做全面的解释。即便如此,了解中国屹立不倒的原因,也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何在亚洲和非洲很多当地的族群没能维系住国家的独立。
在近代早期,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控制了亚欧大陆的中心区域。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到沿海贸易据点,西方势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受制于莫卧儿等强大王朝。在18 世纪这些王朝衰落后,政治军事的平衡发生了改变,这些欧洲闯入者从中获益,如同在南亚等地所做的那样,他们开始攻城略地。17 世纪晚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惨败于莫卧儿王朝之手,但是1750 年后,继莫卧儿之后统治这一地区的国家则屈服在西方的武力和外交手腕下。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各个国家越发羸弱不堪,更加无力抵抗欧洲列强的侵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殖民势力的力量变得越发强大。中国直到20 世纪中期才获得与西方各国平起平坐的国际地位,但中国1850 年后的改革政策,还是缩小了与西方政府在
国家能力(state capacity)上的差距。
政治经济体制的重大差异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落入征服者和殖民者之手。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代理人滥用他们的贸易特许权,从事盐之类的商品走私,并且和掌控着该国财政的银行家族相勾结。久而久之,这些活动动摇了孟加拉本地统治者(或称行政长官)的财政地位。为了还以颜色,他在1756 年攻打了加尔各答的贸易据点,这一举动使该地陷入骚乱、战争状态,并最终被英国吞并。相比之下,在1900 年以前的中国,密集的商业网络则限制了欧洲对华经济渗透的程度。本地产品的质量和中国人捉襟见肘的购买力限制了西方商品的销路,中国掮客在各环节控制着茶、丝、烟土和棉纺织品的贸易。另外,各省官府建立了本地商行来和各通商口岸的欧洲公司竞争。19 世纪,为收回中国的部分利权,中国轮船招商局等一些公司开始同西方轮船公司展开激烈竞争。1850 年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非但没有扰乱经济,还给国家建设工程提供了额外收入,巩固了政府的地位。


本书展现的是全球史视角下19 世纪晚期至20 世纪早期中国的历史。一般认为,中华帝国晚期在政治上衰败无能,但我认为这并不全面,我将对军事财政国家在欧洲和中国的发展做出评价,并详细论述亚非许多地区沦为殖民地的诸多诱因。第一章考察1819世纪欧洲各帝国的发展,随后各章分别从财富、官僚体制到枪炮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对中华帝国晚期国家建构展现出的另一种风貌进行探讨。结语将叙述延伸至民国时期(19111949)和社会主义时期(20
世纪50 年代),强调1850 1949 年中国治国之道的延续性一面。
第一章追溯了欧洲列强在近代对全球的征服之路,并寻找中国能免于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原因。近代早期,莫卧儿、奥斯曼和萨法维等多民族帝国曾经支配着欧亚大陆,但是到1914 年,全世界大部分地区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亚非弱小的国家在西方的压迫下土崩瓦解。1880 年以后,欧洲外交部门策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越来越多的国家沦为牺牲品。此外,某些地区的经济千疮百孔,这使欧洲人可以设立一种侵略性的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结果导致当地内部的骚乱,引发了战争,并最终致使这些地区被吞并。相比之下,中国在1850 年后的历史发展情况,与欧洲列强在全球进行征服、吞并和政治控制的模式大相径庭。1842
年以后,不平等的条约体系造成了有限主权(constrained sovereignty)的状况,但中国还是免于正式沦为殖民地。
第二章认为,本地商业网络限制了外国对华经济渗透的深度,在1900 年以前尤为如此。与孟加拉不同,中国商人将西方参与者整合到已有的商业交换模式中,将茶、丝、纺织品和鸦片生意委托给一个接一个的掮客进行居中运作。由于来自本地产品的竞争,以及大多数消费者捉襟见肘的购买力,中国人对毒品、煤油和烟草制品之外的欧洲进口商品的需求一直很低。此外,许多地方官员违背不平等条约,对洋货加收
厘金,这就提高了洋货的成本,并且影响了分销的效率。尽管与中国总的经济体量相比,中国的国际贸易成交量一直很低,但在1850 年后,大清帝国海关仍然为官府提供了重要的税收来源。中国的对外贸易非但没有为中国的正式殖民地化铺就道路,还为国家建设工程带来了额外的资金,由此巩固了政府的地位。
第三章认为,19 世纪中期的安全危机使近代中国的公共财政发生了转变。在60 余年中,内战和中外冲突改变了税收、资源分配以及政府开支的主要形式。国家在备战的同时,汲取能力(extractive capacity)持续提升,18421911 年,去除通货膨胀因素,国家整体税收增长了3 倍。在帝国晚期,人均税收也有所增长。历史学家们估计,到20 世纪早期,中央、各省以及地方政府至少占用了总经济产出的5%~10%。这些新资源中,绝大部分是由间接商业税,特别是厘金和国际关税带来的。同时,中国当局削减了外省对西部边疆的支援,将资金投入沿海地区的军事事业中,这一地区在战略上非常重要。这些变动反映出中国对主权观念越来越重视,也为这个军事财政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四章考察了近代中国官僚体制权力的发展,认为在19 世纪晚期到20
世纪早期,国家将其触角扩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财政和外交对捍卫中国主权尤为重要,因此早期的行政扩张发生在这两个领域。与之相比,到朝廷实行一系列的新政时(19011910),地方政府才开始迅速扩张。本章的分析聚焦于厘金局和近代警察,这是巩固国家力量的重要因素。二者与原有的中国治国方式之间还存在着重要的关联,比如都要依靠士绅阶层的协助。官员中的佼佼者们完成了军事财政国家的官僚机构基础建设,中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也随之被永远改变了。
第五章枪炮,对中国在1850 年后的几十年间,为积蓄关键的军事力量所做出的努力给出评价。在这一时期,西方的侵略引起中国战略方针的转变,从中亚的大草原逐步转向中国的沿海边疆。与此同时,当局改良了军队,组建了一支由20 艘铁甲舰组成的海军舰队,并建立起近代军工业。19 世纪6070 年代,这些改革使政府能够平定多次内乱,并重新确立了对整个帝国的控制权。国内重获安定加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欧洲各国不再有借口介入中国,在中国建立正式的殖民管辖。这些军队还对外国的进攻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尤其是在20 世纪早期新军创立之后。毫无疑问,这些军事计划没能使中国在短时间内强大起来,但增强了中国的战略能力,使中国保有一定程度的独立,并幸存下来。军事财政国家固然是基于财富、官僚体制以及枪炮之上的,但在19 世纪晚期,当局也开始认识到财富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关联。有鉴于此,他们创办国有企业以刺激近代工业的发展,扩大政府的税收来源,还在各通商口岸与外国商行展开了竞争。第六章、第七章具体到对这一笼统网络中的两家企业进行评述,描述它们的商业运作、组织机构和地缘政治影响力。19 世纪70 年代早期,官府建立了近代轮船公司,这家商业性企业很快演变为中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在对主权利权等新理念的意义和实质内容进行提炼的过程中,公司的管理者们不得不在日常运作中的具体问题上使用这些概念。结果,他们的这些日常工作,无论是研究中国治国之道的知识基础,还是研究国家实力的两大要素,都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第七章仔细考察了中华帝国晚期引入的电报,这一革新使官方通信系统发生了转变,并且重塑了中国的信息秩序。当局利用这种新技术来维护帝国的经济主权,并且在与列强的战略知识竞争中对电报进行了完善。总理衙门是作为接收、处理和发布政治信息的一个中心部门出现的,电报增强了总理衙门在帝国的官僚体制内的地位。中国商人还利用电报从洋行那里收回利权,但1895 年后,新式媒介在传递新闻和散播政治观点上所具有的潜力则出乎政府的意料。总而言之,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中,电报增强了中国的竞争力,使这个军事财政国家能以更好的洞察力和技巧进行外交、战争和贸易。
结语部分认为,从1850 年开始,追寻富强以捍卫主权一直是中国政治的重要目标之一。政权一直在为实现这一远大政治目标思索具体方法。在此期间,中国面对不怀好意的外国对手,努力追求财富、官僚体制的完善和枪炮的力量。民国时期,国家构建的进程仍在继续,但中国在国际上成为重要国家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表现,以及尼克松(Richard Nixon)在中、美、苏三角外交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使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赢得了国际赞誉。我们可以看到,18501949 年军事财政国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是有连续性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