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里氏震级:度量地震,度量人性

書城自編碼: 392445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科学家
作者: [美]苏珊?伊丽莎白?霍夫[Susan Elizabeth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862858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5.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最后一章
《 最后一章 》

售價:HK$ 81.6
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下卷)
《 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下卷) 》

售價:HK$ 597.6
为何只有我们:语言与演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
《 为何只有我们:语言与演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9.6
巴西史(区域国别史丛书)
《 巴西史(区域国别史丛书) 》

售價:HK$ 117.6
科学实验与编程(Python版)
《 科学实验与编程(Python版) 》

售價:HK$ 70.8
直升机突击:美国陆军航空兵:1962—1973
《 直升机突击:美国陆军航空兵:1962—1973 》

售價:HK$ 167.8
元代丝绸之路史论稿
《 元代丝绸之路史论稿 》

售價:HK$ 153.6
东方美学口袋书 中国颜色
《 东方美学口袋书 中国颜色 》

售價:HK$ 47.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4.0
《 袁隆平传 》
+

HK$ 98.6
《 徐克勤传 》
+

HK$ 88.5
《 真善合美:蒋锡夔传 》
+

HK$ 94.4
《 徐克勤传 》
+

HK$ 69.6
《 人生恍如初见——禾人随笔 》
+

HK$ 42.2
《 风雨科学路:居里夫人自传 》
編輯推薦:
1.地震是大众熟悉(发生频繁)而又陌生(无法预测)的自然现象。而本书就是关于提出衡量地震大小的指标“里氏震级”这一重大贡献者、世界著名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的传记读本。
2.本书为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资深专家、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成员苏珊?伊丽莎白?霍夫撰写的Richter’s Scale:measure of an earthquake, measure of a man一书的中译本。
3. 本书作者巧妙地将里克特的生平与地震观测和地震学发展史交织在一起,利用学者留给后人的丰富文献,并通过对其数十位亲朋好友的采访,将学者私人生活、职业生涯与学科发展融入传记,内容可信、人物刻画生动。
4.本书作者在揭秘学者里克特多彩人生、别样生活的同时,亦竭力展示其重大学术贡献、学术生涯,并向读者传达出其光辉人性。
5.本传记的主线虽然是人物,但人离不开环境。故而读本不仅还原出20世纪上半叶美国知名高校的学术氛围,也再现了如此氛围下学者之间的各种纷争,使阅读既严肃又活泼。
6.温馨提示:阅读本人物传记,或许可以有益于读者了解地震知识,也有助于明辨人性之丰富;或许,留给读者最深刻的读后感会是:尽量
內容簡介:
作为一种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准,“里氏震级”一词早已家喻户晓,本书正是这个术语背后的故事。这是里氏震级提出人——查尔斯?里克特的个人传记,也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科研领域的真实写照,更是地震科学发展史的重要一笔。原著作者为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的专家,也是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成员,其靓丽的学术背景令本传记人物形象饱满、专业内涵丰富、相关结论可信。
關於作者:
苏珊?伊丽莎白?霍夫(Susan Elizabeth Hough)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职于美国地震学会及南加州地震中心董事会,也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担任多家期刊的编辑和撰稿人,已出版过6部与地震科学相关的畅销读物。
马乐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专长于建筑结构方向,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专著《基于MATLAB的结构动力学及其应用》、译著《工程结构体系创新——法兹勒?R?汗传》《罗伯特?马亚尔——建筑商、设计师与艺术家》《铁摩辛柯材料力学史》。
目錄
1/问题的严重性 1
2/成长岁月 13
3/玛格丽特·罗丝·里克特 35
4/驭马前行 51
5/地震探索 71
6/克雷斯格时代 85
7/贝诺·古登堡 111
8/地震了! 137
9/里氏震级 151
10/查理 177
11/莉莲 205
12/里克特的异性朋友 243
13/秋天的故事 259
14/阿斯伯格综合征 291
15/它又来了 329
16/预测不可知 343
17/评估地震灾害 363
18/危险的核时代 373
19/超新星 387
附录
附录A/迟到的告别 417
附录B/中英文索引421
附录C/地震名录 433
內容試閱
如果说有什么能拿得出手,那一定就是我的特立独行。
——查尔斯·弗朗西斯·里克特 1937年5月26日
查尔斯·里克特对世界的贡献远不止里氏震级,也包括其多彩人生。
——旺达·塔克,《帕萨迪纳星报》 1985年10月3日
1981年春,我刚满20岁,距离查尔斯·里克特80大寿才过去一年。作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简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我选择地球物理学作为主修方向,并对地震学特别感兴趣。虽然当时的查尔斯已经淡出该领域,然而,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却是地震学专业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于生命最后几年,里克特不仅惜别公众视线,而且很大程度上远离了那些曾经共事的朋友们,甚至大家难得见他一面。这位学者于1985年9月30日去世;妻子莉莲走得更早,13年前便令其成鳏。里克特家族人丁不旺,他不仅膝下无子,就连远房表亲也没有几个,或许即便有,他也压根儿不知道;即便耳闻,也从未见过。在漫长的教授生涯中,他与学生密切合作的经历屈指可数,因此学术传承寥寥,加之并无生物学意义上的后代,以至夫妻二人在洛杉矶帕萨迪纳的老宅业已不复存在——20世纪60年代末那里便被征用,成为洛杉矶山脚高速公路的基础。
地震学将我从加利福尼亚北端带到南端,并于1987年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取得地球科学博士学位,随后便与生物化学家的丈夫举家迁徙到纽约。那里见证了我们的博士后岁月。1992年,一份发自帕萨迪纳的美国地质调查局录用通知又把我“拽”回加州。显然,这里的职业轨迹与里克特的人生经历高度重叠,至少在空间上如此:美国地质调查局帕萨迪纳办事处位于加州理工学院校内,就在一栋教学大楼的马路对面;而自从1974年以来,地震学实验室便在这栋大楼里安家落户了。
在地质调查局的岁月中,这位学者及其同事们的先驱性工作仿佛历历在目,我欣然成为他们的继承者。有时,大家会以便携式地震仪记录余震或其他活跃的地面振动现象。虽然与里克特使用过的设备大相径庭,基本原理却和当时全球首台便携式地震仪并无二致。即便发明相关仪器的功劳当属他人而非本书主人公,但在南加州大地震发生后,里克特却勇于尝鲜,成为首先使用这些观测设备之人。我有幸分析过便携式地震仪和永久性观测台网获取的地震记录,而后者的建设正是该学者及其同事的直接成果。加州理工学院很早就创建了地震学实验室,也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地震所”,这里的许多老员工都曾于25年前与里克特共事过。当然,我的另一些朋友与其交往的时间还要更长。
事实证明,在开始动笔此长篇传记之前,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竟然与查尔斯如此志趣相投。比如,我们都对加州红杉国家公园的荒野情有独钟,愿意分享彼此在那里徒步前行的艰辛;均对写作孜孜不倦,不仅包括专业技术方面,更涉及面向大众的科普文章。仅就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我们都在非常流行的《博物学》杂志上发表过随笔。当然,里克特选择的语言表达渠道与我不同:他喜欢诗歌,却非矫揉造作,而是对地震强烈兴趣的宣泄。
我之前的科普作品比较循规蹈矩:一本地震学读物针对非专业人群,另一本则是有关加利福尼亚断层的地质类入门读本,也涉及对脚下这颗星球过去与未来地震的思考。时至今日,尽管诸如西尔维娅·娜萨之《美丽心灵》和西蒙·温切斯特的《教授与疯子》等传记文学让人如痴如醉,然而,自己却不敢奢望能成为他们。
在与某位作家朋友谈论接下来的爬格子计划时,我随口说道:听起来似乎很奇怪,虽然有关查尔斯·里克特的小道消息满天飞,却为何没有一本像样的长篇正史;要知道,这位学者不仅是大名鼎鼎的地震学家,而且被视作一位具有强烈叛逆色彩的公众角色。
然而,我很快便意识到,该作品或许属于每位写手,但真正动笔之人却最好不要是我。除了本人并非传记作家这个原因外,还有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理由:如果打算在地震工程界保持良好声誉,那么,就不应撰写一本“和盘托出”的读物,更甭提主人公恰恰是位标杆性的地震学家。如今明白,当时的另一个担忧似乎次要:里克特之个人经历始终极为私密,以至任何传记作家都无法将其生活碎片拼凑还原出一幅真实肖像。虽然摆在我面前的困难排山倒海,但写作冲动却逐渐在脑海里浮现,直到我走进加州理工学院的书店,这冲动更是化成了决心。在那里,满眼都是描写爱因斯坦的,有关费曼的有一整排,即便奥本海默,可供读者挑选的品种也有一大把,最可怜的就只剩下查尔斯·里克特,因为这个名字在书店里找不到,即便其知名度完全不亚于过去及当代任何一位出自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也许会让书店老板大跌眼镜,爱因斯坦仅在加州理工学院驻留工作了三个学期。
接下来的某天,我冒险进入学院贝克曼大楼地下室,七绕八绕,当通过几道挂着“危险,激光辐射!”的警告牌后,档案馆的大门便映入眼帘,里克特把自己所有论文资料甚至私人信函都留在这里。从阅读如此
珍贵文献的第一天开始,我就顿悟:一本绘声绘色的传记根本就不应仅包括和盘托出的八卦,更需要大量具有说服力的真相。事实上,这位学者才华横溢、引人注目,却备受精神疾病摧残,甚至差点一败涂地;即使从科学家视角来看,他也站在了反世俗、反传统的最前线。
下面的故事涉及很多私人话题,正如多年以来流传于地震学界的公开秘密:里克特是狂热的天然主义者。然而,此处还有不为人知的隐情:他的婚姻状况也非传统,甚至显得比较动荡,且被与异性之间的瓜葛所点缀,其中一些还相当离谱。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曝光名人私事?显然,我的初衷并非增加篇幅,而是令人物肖像趋向于丰满,因为上述内容既是查尔斯的人生,也为故事的一个段落。我喜欢讲故事,愿意彩绘主人公,鄙视轻描淡写;动笔前须通盘考虑,讨厌人云亦云、迎合大众口味。尽管他在生活方面或许未能符合社会规范,更不契合传统宗教精神,却具备荣誉感,充满正能量,人生经历不乏对周围同事、异性之善意、同情和关爱。当然,一样的故事如果出自莉莲家族在世成员之口,“家丑不可外扬”的警钟就会时刻敲响。但我想告诉诸位:如果上帝愿意让你如此与众不同,那么,也肯定会对那些勇于打破常规之人感恩戴德。显然,查尔斯·里克特就是这样一位破壁者。
渐渐地,自己开始对如此选题产生出强烈的兴趣,甚至变成一种责任。同时也非常惊讶,如此美妙的故事竟未曾有人付诸笔墨。里克特将毕生文案留给加州理工学院档案馆,不仅包括专业资料,还涉及大量私人信息,涵盖堆积如山的诗句和另类作品。虽然,其中一些只言片语或生活经历会令读者大吃一惊,但这是他的决定,应该被保存下来并与读者见面。古稀之年的里克特曾与档案馆签署过一份协议。当时的他头脑清醒,以至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位专家希望把自己的阅历同大家分享。不管基于何种原因,抑或没有出处,讲好故事于我已经责无旁贷。从某种意义上说,借助研究、撰写查尔斯的故事,我有幸成为第一个阅读他生命的人,通过把其画像拼凑起来,自己甚至比那些熟人更了解他。诚然,大概必须承认,上述想法或许过于自信,因为这是查尔斯·里克特的故事,是一个人一生的旅程。
苏珊·伊丽莎白·霍夫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