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食与育(上海教师教育丛书)

書城自編碼: 394288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凤炜
國際書號(ISBN): 9787572024344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4.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重建:美利坚未完成的革命(1863—1877)
《 重建:美利坚未完成的革命(1863—1877) 》

售價:HK$ 202.8
复辟:查理二世和他的王国,1660—1685
《 复辟:查理二世和他的王国,1660—1685 》

售價:HK$ 165.6
向上社交:如何建立更有效的人际关系,让优秀的人主动靠近你
《 向上社交:如何建立更有效的人际关系,让优秀的人主动靠近你 》

售價:HK$ 70.8
九州天下: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 九州天下: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

售價:HK$ 69.6
Hadoop大数据集群部署及数据存储项目化教程
《 Hadoop大数据集群部署及数据存储项目化教程 》

售價:HK$ 57.6
隐藏的文脉:北京书院述微( 作家解玺璋文化随笔   溯源北京文脉,追摹文士遗风)
《 隐藏的文脉:北京书院述微( 作家解玺璋文化随笔 溯源北京文脉,追摹文士遗风) 》

售價:HK$ 57.6
哲学、历史与僭政——重审施特劳斯与科耶夫之争
《 哲学、历史与僭政——重审施特劳斯与科耶夫之争 》

售價:HK$ 114.0
Xilinx FPGA权威设计指南:基于Vivado 2023设计套件
《 Xilinx FPGA权威设计指南:基于Vivado 2023设计套件 》

售價:HK$ 23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0.0
《 万千教育学前·自主学习:支持幼儿成为热情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
+

HK$ 78.3
《 透过心理图画看中学生(图画,一个不被评判的安全空间,一个表达自己的自由空间,让青少年直观地被看见) 》
+

HK$ 59.6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实录45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丛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用书) 》
+

HK$ 82.3
《 婴幼儿生活探究课程 上 》
+

HK$ 74.3
《 可见的学习与深度学习:最大化学生的技能、意志力和兴奋感 》
+

HK$ 71.4
《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的芬兰教育:成就每一个学生,拥有适应未来的核心素养和技能(《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姊妹篇) 》
內容簡介:
本书依托于中福会幼儿园的市级课题研究,基于幼儿园70多年的营养膳食研究和深入的文献研究,向大家全面展示了一个贯穿教育、保育、保健、营养、家教等多领域的课程体系,借助课程实施举措、食育资源库建构、食育实施中精彩案例,形成食育课程全图景,也将带给读者更多的借鉴与思考。
關於作者:
凤炜,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特级园长,现任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园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幼教工作,曾任幼儿园教师、教研组长、园长、行政管理人员。主编《沐浴世界的色彩》《轻叩未来》《育苗画集》《世博礼仪》《触摸可能的世界》等研究成果;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的机制创新研究》;曾在《幼儿教育导读》《早期教育》《教育导刊》《上海托幼》等刊物发表经验论文近20篇。
目錄
第一章 儿童食育的现实基础与发展诉求 /1
第一节 70年历史积淀与食育脉络 /3
第二节 食育价值取向与实践诉求 /13
第三节 核心概念分析与创新突破 /17
中幼食之道 /24
从展示台到菜园子 /27
第二章 儿童食育的学术史梳理与研究动态 /31
第一节 国外儿童食育的经典案例剖析 /33
第二节 国内儿童食育的相关研究分析 /39
第三节 儿童食育研究述评 /44
中幼福娃旅食记 /49
团圆饭 /52
第三章 儿童食育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55
第一节 确立聚焦儿童健康素养的研究目标 /57
第二节 甄选以食育课程为核心的研究内容 /64
第三节 确定以行动研究为主的基本思路 /70
第四节 制订问题为本、步步为营的研究步骤 /77
不爱吃鱼的黎黎 /83
坚果变身记 /85
第四章 多头并进合力共育“健康儿童” /89
第一节 食育课程:融入现实生活 /91
第二节 食育资源:着力丰富多元 /122
第三节 食育举措:助力“健康儿童” /147
挑战牛肉“大魔王” /168
“韭”是这么好吃! /171
第五章 推进多元主体共同发展 /175
第一节 引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活即教育” /177
第二节 支持儿童在食育活动中实现主动生长 /207
第三节 促使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中持续夯实品牌 /221
香菇的故事 /234
“洞穴餐厅”诞生记 /237
第六章 确立深化儿童食育研究的拓展路线 /241
第一节 做准评价支持,为食育工作提供客观证据和教育指引 /243
第二节 做实家园合作,将食育作为提升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 /248
第三节 做好示范辐射,将食育成果转化为可复制的有效经验 /253
来来不吃荤 /259
不剩饭的妞妞 /262
內容試閱
前 言
在基层一线,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幼儿园需要搞科研吗?科研并非幼儿教师的强项,为什么不让老师们静下心来全心全意地带班,把科研工作交给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去做呢?扬长避短、各展所长不是更好吗?而我以为,幼儿园的科研,其目的并不在于要研出多么高深的成果,而在于借助科研的思路和方法去培养教师队伍、去优化课程内涵和课程实施。说到底,科研就是幼儿园开展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手段。我园的“食育”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在三年多的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出问题”“出经验”“出成果”三个阶段,较为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完善了我园“生存教育”课程体系。
“出问题”是最为迷茫和纠结的。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有了问题又吃不准是否找准了路子,问题太多太杂更是让人无从下手。作为一所拥有70多年办学历史、高度重视儿童营养膳食的学前教育机构,已经积淀了极为丰富的营养膳食经验。但是,这些经验符合当今儿童的发展需求吗?我们还可以往哪些方面创新发展?为了要捕捉新的增长点,我们把70多年的营养经验仔仔细细地复盘了一遍,把相关的文献资料认认真真地学习了一遍,通过反复盘点与研判,我们决定基于以往“吃出健康”的经验基础,把着力点安放在“吃出全面发展”上,结合我园“生存教育”理念,以“食育”为途径“支持幼儿主动生长”。如此定位,既贯彻落实宋庆龄先生提出的“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育人观,就“食育”领域“什么是最宝贵的东西”“怎么给予儿童”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又聚焦“食与育”开展课程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园“生存教育”课程体系。在寻找、甄选“真问题”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反复思考“食育”中哪些内容可有效支持儿童主动生长?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探索研究的空间和价值?在研磨、斟酌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们逐渐明确从“日常餐饮”和“专题活动”两大渠道引导儿童主动选择健康生活的意识的能力;在辨析、权衡教育价值的过程中,教师们对“生存教育”理念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出经验”是最为快乐和激动的。教师们尽情调动教育智慧,各式各样的“金点子”“哇时刻”层出不穷:“我的餐厅我做主”有效地激发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满校园地寻找设置餐厅的合适地址,和小伙伴们热烈地商议着餐厅布置、餐桌饰品,反复求证着方便客人用餐的路线和提示等。于是,洞穴餐厅、阁楼餐厅、草坪餐厅、烛光餐厅等各种充满创意和童趣的餐厅在孩子们的群策群力下一一登台亮相。“团圆饭菜单”巧妙地连接起幼儿园和家庭,孩子们以其有力的小手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卷入其中,他们拉着爸爸妈妈走街串巷察访各种风味菜肴,帮着爷爷奶奶做出各种家乡小吃,他们把各种有趣的、好吃的、有故事的餐点照片、就餐体验等等统统带进幼儿园,大家一起拼凑出一大摞的菜单,然后再进行讨论、争辩、游说、投票筛选等,当孩子们如数家珍地呈现出一张像模像样的有菜有汤有点心的团圆饭菜单时,老师们突然发现孩子们又长大了一些。一个个饶有情趣的“食育”活动,如同灌注神力的魔法棒,有效地点燃孩子们倾情投入、主动生长的“穴位”,令他们的知情意行得到全方位绽放。在欣赏孩子们快乐生长的过程中,教师们切实体悟到“餐饮”作为教育资源的意义和价值,逐步摸索到以“餐饮”为教育手段的特殊门道,一个个成功的案例、有效的策略,激励着教师本人,也深刻地影响着周围的同伴,大家不约而同地沉醉于其中,享受着“食育”的超凡魅力与力量。
“出成果”是最为苦恼和费神费力的。起步阶段,“食育”活动的生成,多半因教师或孩子的一时兴起,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整体规划;活动目标常常服从于内容和形式,缺乏必要的教育逻辑和梯度。面对众多生动有趣但又零星离散的“食育”活动,如何厘清它们的逻辑关系?如何将之整合成为横向联结贯通、纵向有序衔接的体系?这确实是一个繁杂而精细的工程!比如,每月一次的“小鸽子餐厅”,托小中大不同年段的“食”与“育”有何不同?不同月份的“小鸽子餐厅”又有何不一样?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如何?再如,“食育”活动中有不少关于“选择”的教育内容,“自助餐吃什么?”“团圆饭菜单选什么?”等等,这些“食育”中关于“选择”的内容,与“社团”“节庆”等课程中的“选择”有何不同?其关系又如何?“食育”作为“生存”课程中的一部分,如何在纵横交错的课程体系中有效促进儿童全面、整体发展?这一切,促使我们不断去审视和辨析多姿多彩的“食育”活动,促使我们去系统架构“食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各大板块,促使我们去科学把控“食育”在整个“生存”课程体系中的结构定位和功能价值,促使我们不断地迭代优化“食育”课程使之更为有效地发挥教育影响。
本次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捕捉“食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驱动实践研究;针对问题制定计划,设计活动方案、“食育”情境、实施策略等,引导教师和保健、营养、保育人员以及家长等根据计划、围绕目标开展探索研究;活动过程中,重视以儿童行为表现为对象、以儿童成长档案为载体开展观察研究,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捕捉和筛选证据的有力支柱;我们反思的方式是丰富和多元的,既有来自教师、家长的反思,也有儿童以儿童的方式开展的反思,既有个体的反思,也有集体组织的反思等等,我们力求通过持续不断的反思与改进,更为有力地支持儿童生长。在周而复始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幼儿园的课程得以持续完善。
本书共有六章,第一章“儿童食育的现实基础与发展诉求”由凤炜撰文,概述了中国福利会幼儿园70多年的食育经验,以及本次研究的价值取向、实践诉求和拟创新突破的内容;第二章“儿童食育的学术史梳理与研究动态”由郑敏惠等撰文,剖析了英、美、德等国在儿童“食育”方面的经典案例,分析了目前儿童“食育”的优势与不足,为本研究打下良好基础;第三章“儿童食育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由凤炜等撰文,明确了本次研究的价值定位和技术路径,确定以“食育”课程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以“行动研究”为研究的主要方法;第四章“多头并进合力共育‘健康儿童’”由龚琰、许石慧、董炎等撰文,研制了“食育”课程方案,例举了食育资源收集、整理与运用的基本思路,介绍了以“食育”培养儿童主动发展的有效举措;第五章“推进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由陈宇童、张洁慧、黄舒华等撰文,介绍通过“食育”课程的研究引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活即教育”,支持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主动生长,促使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中不断擦亮品牌的相关经验;第六章“确立深化儿童食育研究的拓展路线”由董雍洁、朱蓓蓓、沈弘斐撰文,再次审视本次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就评价支持、家园合作、示范辐射等方面提出发展思路与展望。此次课题,我们通过全面发动,把全体保教人员卷入其中,共同探索研究儿童“食育”的路径和方法;总结阶段,我们更是通过广泛招募,把56名教师吸引到本书编撰工作中来,发动大家贡献教育智慧,总结“食育”经验。正是在这种深入一线的沉浸式教育科研中,教师和保健、保育、营养人员以及家长等在过程中获得了长足发展。
本次研究得益于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支持,因为有幸立项了市妇联的课题“支持幼儿主动生长的食育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促使我们踏上了探索儿童“食育”的路程。研究过程中,衷心感谢吴国平、宁彦锋、公雯雯等老师的鼎力相助,悉心指导我们系统探索儿童“食育”的“门道”。尤其令我们感动不已的是,于漪老师忍着病痛,欣然提笔为我们做序。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儿童“食育”“大有学问”。此书,正是我们探索“大学问”的一个阶段总结,是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全体保教人员的智慧结晶;后续,我们仍将以教育科研为手段,全身心投入“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事业,并在过程中不断淬炼队伍,提升质量。
凤 炜
2023年10月30日

第一章
中国福利会幼儿园是一所与新中国同龄,由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创办的实验型、示范性学前教育机构。开办70多年以来,始终秉持宋庆龄先生提出的“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育人观,长周期关注并研究儿童营养膳食,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带量食谱、烹饪方法、养育经验等。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于儿童“营养膳食”的认知悄然发生着变化,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并逐渐被赋予更多的“教育”的诉求。于是,我们的“食育”研究也由旨在“吃出健康”逐渐走向“吃出全面发展”;我们“饮食”的目的不再局限于为生命体的延续提供物质营养,而是要成为丰富生命内涵的重要资源和有效途径。
第一节
70年历史积淀与食育脉络
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的食育历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吃出健康”为主要特征的食育活动,主要集中于对儿童营养膳食的探索实践;第二阶段是以“吃出全面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食育活动,将食育作为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之一,对儿童开展全面发展的教 育。
一、长期重视儿童“食育”,积淀丰厚的营养膳食经验
宋庆龄先生认为,有什么样的儿童,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未来。为此,在上海刚解放不到两个月的1949年7月24日,宋先生在日理万机之际,在位于上海陕西北路369号的宋氏老宅创办了中国福利会幼儿园。至此,如何养育好每一个孩子,成为所有教职员工始终不懈探究的问题,并在70多年办学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营养膳食的经 验。
(一) “吃饱”——为儿童生长发育提供基本营养
幼儿园创办之初,正值上海刚刚解放。当时,社会经济十分落后,儿童普遍身体羸弱、营养不良,“吃饱”成为当时幼儿园养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园史资料显示,为了让孩子们吃饱,不同岗位的保教人员各尽所能,使出浑身解数,一方面想方设法尽可能采购价廉物美的食材,充分发挥各种食物的作用;另一方面及时总结经验,促使好的方法得以传承运用。为了用有限的伙食费买到更多食品,采购员经常到不同的菜场进行观察比较,精打细算地采买更为价廉物美的时蔬;营养员不断提高烹饪技艺,通过米面搭配、干湿搭配、粗细搭配等调配不同食材,使孩子们在食品匮乏的情况下也能够拥有“饱腹”感;老师带领孩子在园内开辟“小菜园”和“养殖场”,种起了蔬菜,养起了猪和鸡,通过自力更生来弥补伙食费的不 足。
“让孩子们吃饱”成为物资匮乏年代的特殊目标,由此研发形成的“根据季节时令采购食材”“合理搭配食物”“带领孩子开展种植劳动”等经验,在当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其价值仍然不容小觑,一些好的方法,依然在日常保教工作中被广为沿 用。
(二) “吃好”——为儿童生长发育提供丰富营养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食品匮乏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于是,幼儿园进一步提出“尽可能让孩子们吃好”,使其拥有身体发育所需要的丰富营养。当时,食品由国家统一配给,宋先生亲自关心,将在园儿童的户籍统一迁到幼儿园的集体户口本上,并以此为依据协调各职能部门,专门为在读儿童供应奶制品等富含营养的食品。与此同时,依据宋先生关于“加强科学研究”的办园方针,与同属于中国福利会系统的国际妇婴保健院紧密合作,对儿童每日饮食进行营养分析,并以分析数据为依据,调整儿童的食品供应。可以说,中国福利会幼儿园是新中国最早开展食品营养分析,并依据分析数据开展科学营养的幼儿园之 一。
园史资料表明,这一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二:一是依据营养分析理性选购食品,为孩子提供丰富营养。比如,刚开始时,我们为孩子们提供奶粉,但营养分析让我们认识到:鲜牛奶的营养价值远高于经过处理的奶粉,且更容易为儿童所吸收。为此,幼儿园马上将奶粉改为鲜奶。二是合理规划和使用每月伙食费,提供均衡营养。通过营养分析发现:儿童每月的营养摄入常常出现“月头丰富、月尾不足”的现象。自查发现,采购员在采购伙食时常常缺乏计划性,在月头经费充足时,放开手脚买肉,由此导致到中下旬伙食费就会出现紧张状况,不得不以采买蔬菜为主。为了平衡每日营养,幼儿园开始尝试制订每周食谱,力求通过合理规划和使用伙食费来保障儿童均衡营 养。
营养员进行营养配餐
在聚焦“吃好”的实践探索中,幼儿园就如何让儿童吃得更有营养、营养更为均衡等问题开展研究,并在过程中积累形成了“医教结合”“营养分析”“制订食谱”等系列经验。这些经验,在我园办学过程中一直沿用至今,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 化。
(三) “样样吃”——为儿童生长发育提供科学营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农牧业的发展,儿童餐桌上的菜点越来越丰富。当“吃饱”“吃好”不再是问题时,“挑食”等新问题接踵而来。比如,刺鼻的羊膻味、怪异的蓬蒿菜、黏糊糊的秋葵等因食物气味或形态怪异而不为儿童所接受;再如,味道鲜美的鱼类、富含微量元素的坚果类,因儿童咀嚼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而难以食用;还如,家庭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导致部分食品不上家庭餐桌,久而久之,导致儿童对这些食品的排斥心理。对此,大厨们经过不断尝试、实践,研究出一整套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去味”“去腥”“去刺”“变嫩”等的烹饪方法,通过加工制作解决了一些特殊食材有异味、难咀嚼等问题;同时,有机整合、巧妙运用各类食材,比如,将坚果碾碎后与面粉合成,制成坚果酥、坚果饼干等各种坚果类点心,深受儿童欢 迎。
大厨们在实践中发现,2—6岁儿童的咀嚼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为此,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咀嚼特点,在食材选购、切配、烹饪等方面进行专门定制。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不仅将儿童菜肴与教工菜肴分灶烹饪,而且还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每天面向托班、小班和中大班的幼儿分制三种菜点,这一做法较为有效地促进了儿童营养吸收,并形成传统,延续至今。同时,保教人员还积极与家长沟通联系,家园合作培养儿童不挑食、样样吃的良好饮食习 惯。
在“样样吃”的研究过程中,幼儿园逐渐形成“儿童为本”的科学养育观,积累了一大批深受儿童喜欢的经典营养食谱和烹饪制作方案,儿童与教工分灶烹饪、不同年龄班分开切配和烹饪、家园配合培养幼儿饮食习惯等做法已逐渐形成优良传 统。
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直面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真实”问题,聚焦“保健康”的养育目标,在横跨7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坚持行动研究,通过不断地观察—反思—改进,历经“吃饱”“吃好”“样样吃”三个发展阶段,逐步积累形成了较为丰富、实用的营养膳食经验,并以实证为依据,在不断扬弃与迭代优化中,一步一个脚印地持续提升幼儿园配餐的膳食营 养。
二、尝试开展“食育”活动,实践探索以“食”为“育”
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不仅要问:一日三餐只是为了给生命体提供营养吗?长期形成的营养膳食经验能否作为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呢?基于上述思考,教师们开始自发设计并实施各种与饮食相关的活动,“以食为育”的实践探索自下而上拉开序 幕。
初步的尝试是令人振奋的,生动、鲜活的体验让师生欢欣鼓舞,老师们意识到:“饮食”不仅可以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我园的“食育”逐渐由单纯重视“饮食”,逐渐走向“食”“育”并重,“以食为育”的教育价值逐渐彰 显。
(一) “食育”活动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激发儿童倾情投入
食物对于儿童具有难以拒绝的吸引力,能够轻而易举地激发其内驱力并将其卷入其中。抓住儿童“贪吃”的特点,教师们开展了一系列与“食物”相关的活动,并以此开展教育引导。比如,让处于入园适应期的新生参加“做葱油饼”活动,喷香、诱人的葱油饼让刚刚还在哭哭啼啼的孩子们暂时消除了分离焦虑,全身心地投入到捏面团、放葱花的活动中。更为关键的是,吃着在老师帮助下亲手制作的葱油饼,让第一次离开家庭的托小班孩子对幼儿园拥有了同以往完全不同的快乐回忆,为其人生之初的社会化进程打下美好印 记。
不仅是托小班孩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倾情投入关于“吃”的活动,并从中深受裨益。以中班的小迪为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小迪从小就拒吃青椒,久而久之,青椒成为小迪在饮食过程中迈不过去的一个门槛。在一次制作比萨的活动中,教师有意投放了青椒等食材,小迪学着大家的样子,在自制的比萨面坯上撒上一些青椒。当自制的比萨喷香出炉后,小迪居然无视青椒的存在,美美地吃下了自制的青椒比萨!这次特殊的经历,让小迪突然发现原来青椒并不难吃。之后,教师又安排了采摘青椒等活动,这些活动逐渐让小迪对青椒产生了亲近感,慢慢地改掉了拒吃青椒的习 惯。
“吃”是一种内涵丰富、极具“张力”的整合性教育活动,在关于“吃”的活动中,儿童可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全方位的发展。以大班幼儿制订“团圆饭菜单”为例,孩子们通过采访大厨、保健老师、父母等,了解到一份完整的菜单,须由“大菜”“点心”“汤”等不同要素组成;通过和爷爷奶奶一起制作家乡菜、和爸爸妈妈一起探店品尝特色菜等活动,孩子们对菜单有了自己的主张,主动向同伴介绍、推荐自己爱吃的菜点;通过吃播介绍、讨论商议、投票选择等活动,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确定了团圆饭的菜单。众所周知,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起点,在以“吃”为媒介的活动中,儿童不仅倾情投入、乐此不疲,而且其语言表达、合作协商、问题解决等诸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获得了全方位的长足发 展。
(二) “食育”活动具有显著的亲和力,吸引家长全心陪伴
家园合作共育对儿童健康成长、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许多家长被工作、家务等各种各样的事务所羁绊,对于家园共育不太热心,甚至在亲子互动中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情况。调查发现,能够让家长与教师精诚合作、与孩子自然互动,且有始有终全心全意参与活动的,首推“食育”活动。面对“食育”活动,家长常常不由自主地放下手头工作,与老师一起出谋划策;放下做父母的“身段”,与孩子一起“卷入”到柴米油盐之中。在“上海美食节”活动中,孩子们牵着父母的大手走街串巷寻访上海特色小吃;父母们自告奋勇来到幼儿园,带领孩子制作各种特色小吃;……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们一起投入到环境展示、食物品尝、街头采访等活动中,创造性地将“食”文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活动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们由衷地流露出欢喜的神色,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常常使活动高潮迭起。基于心悦诚服的“乐意”,家长们踊跃地各展所长,主动地与教师合作,使得家园双方的力量得到高效整合,教育效果往往特别 好。
(三) “食育”活动具有强大的教育性,助力教师得心应手
“吃”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加之“食育”的内容广泛、形式活泼,教育成效可控、可期,教师实施起来往往得心应手。在2020—2022的三年间,幼儿园因防控新冠疫情的需要而停止了所有的外出活动,“食育”成为教师丰富和活跃孩子们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并未因疫情防控而寂寞紧张,反而因“食育”活动而生机勃勃。为了给美食餐厅选址和布置环境,孩子们勘察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有的在地道中设置充满野趣的“地下餐厅”,有的在种植园里装饰充满创意的“奥力给”餐厅,还有的在楼梯间、大草坪、教室里装点出色彩斑斓的童话餐厅。研究与制订主题菜单常常是孩子们争执不休的热门话题,他们伙同父母在家里自制各种食品,和同伴们共同研究各种时令蔬果,和好朋友分享餐饮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各种令人出乎意料的菜单。比如,给幼儿园大厨们开出了以秋日蔬果为主题的“秋葵炒虾仁”“鹌鹑蛋煮南瓜”等,孩子们品尝着大厨使出洪荒之力烹饪出来的菜品,充满着成就感和自豪感;而以家乡菜为主题的“九转大肠”“徽州毛豆腐”等,则点燃了孩子们对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兴趣。种植瓜果蔬菜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考验,品尝自己种植、养护、采摘、清洗的鸡毛菜,孩子们第一次因食物而充满了幸福感;比较在水培和土培两种环境中生长的土豆,孩子们不仅学习到测量、培育等科学知识,更磨砺了每天坚持养护植物并进行观察记录的耐心;2022年4月,上海全市居家防疫,在幼儿园值班的保安叔叔因运力受限而一时食物紧张,孩子们得知消息后,马上打电话给保安叔叔,指导保安叔叔去采摘他们种植的蔬菜。种植蔬果、认识食材、选择菜点、礼仪进餐、自理劳作等丰富多彩的“食育”活动,紧紧扣住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儿童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逐渐体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有效地支持了儿童全面、主动地发 展。
正是基于儿童、家长、教师对“食育”的认可和欢迎,各式各样的“食育”活动星星点点地“燎原”起来:节庆活动中,除“端午”品粽子、“元宵”包汤圆外,还专门创立了“美食节”活动;社团活动中,除“小厨房”活动外,专门设置了融合种植、制作、烹饪等系列活动的“小农庄”社团;实践活动中,除“自然角”活动外,春秋游的餐点配制等,已经成为社会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日常生活中,除一日餐点外,每月一次的“小鸽子餐厅”活动也成为保教人员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幼儿园生成、积淀了包括“科学营养”“饮食礼仪”“食材探究”“自我服务”等丰富的“食育”内容,形成“小鸽子餐厅”“小农庄”“小厨房”“小吃货吃播”等深受儿童、教师和家长们欢迎的品牌活动,“食育”的教育价值得以彰 显。
尽管单个的“食育”活动生动有趣、富有价值,但从整个课程体系而言,一个个“食育”活动附属于各类微课程中,活动内容零星叠加,未能发挥出课程的整体作用。比如“元宵节”中有品尝活动“吃汤圆”、劳作活动“包汤圆”、社会活动“爱吃的汤圆品种大调查”、语言活动“团团圆圆过新年”等,这一系列活动让儿童从不同视角了解到传统的“元宵节”文化。但是,“汤圆”只是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元宵节”文化吗?除此之外,是否还具有更为广泛的教育价值?另外,如何有区别地定位元宵节“汤圆”、端午节“粽子”、重阳节“糕点”等不同节庆美食的教育功能呢?如何从“食育”角度架设儿童逐步成长的阶梯?这一切,都需要对散落于一日生活中的零星“食育”进行全面梳理和整体布局,使之形成对内有序衔接、对外横向联系的“食育”课程,从而发挥“组合拳”的作 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