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智慧人生书香礼盒

書城自編碼: 395732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济群
國際書號(ISBN): 9787500176398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24-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477.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重返冰河时代:发现史前世界
《 重返冰河时代:发现史前世界 》

售價:HK$ 129.6
拉夫尔
《 拉夫尔 》

售價:HK$ 93.6
羞耻:规训的情感
《 羞耻:规训的情感 》

售價:HK$ 87.6
经济巨擘:思想碰撞与传承(精装典藏版)
《 经济巨擘:思想碰撞与传承(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106.8
一如既往
《 一如既往 》

售價:HK$ 82.8
人工智能新时代:核心技术与行业赋能
《 人工智能新时代:核心技术与行业赋能 》

售價:HK$ 105.6
西方文明4000年(战争与和平,野蛮与文明,沉沦与觉醒,记录影响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瞬间)
《 西方文明4000年(战争与和平,野蛮与文明,沉沦与觉醒,记录影响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瞬间) 》

售價:HK$ 93.6
樱照良宵(全2册)
《 樱照良宵(全2册) 》

售價:HK$ 83.8

 

編輯推薦:
打开“智慧人生书香礼盒”,你将开启一段关于内心、生活和智慧的深度探索之旅。本礼盒汇聚了济群法师的四本精品之作——《心,才是幸福的关键》《如何让生命更美好》《经营企业与经营人生》《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和一盒正知正念禅香,这套礼盒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引导你走进智慧的大门,领悟生活的真谛。
其中,《心,才是幸福的关键》与《如何让生命更美好》如同双璧,带你认识心的力量,教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探索幸福的本质,引导我们认识并释放内心的巨大能量。法师用平易近人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心的无限可能,以及如何摆脱情绪和念头的束缚,真正体验内在的满足与喜悦。
《经营企业与经营人生》则展现了法师对于现代社会与佛教思想的独特见解。在这本书中,法师教导我们如何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不忘内心的修炼与道德的坚守,实现利益与道德、出世与入世的完美融合。
而《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更是法师多年修学与教学的结晶。他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只要掌握了这把钥匙,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活出真实、有价值的人生。
“智慧人生书香礼盒”不仅是一套书,更
內容簡介:
1《心,才是幸福的关键》
本书是济群法师的随笔、演讲合集,收录了济群法师关于为人处事及修身养性的开示。书中从多个角度向读者阐释了世界和生命的本质,引领读者向内自观,把握当下,正确看待自己的欲望,探究意识和情绪的本源,从而解决培养看待自己和世间万物的正确心态,拥有善念,做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最终明心见性,真正修得感悟幸福的能力。
本书语言生动,深入浅出,能帮助读者轻松地透过现象洞穿事物本质,纠正以往对生活的误解,化解烦恼和痛苦的根源,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2 《如何让生命更美好》
当今时代飞速变迁,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很多颠覆性的改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成就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品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书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带领读者正确看待世间万物、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回内心的平静、促进身心健康、发掘生命的美好,成就更加美好的自己。
本书启迪读者思考生命永恒的困惑,从观念、心态的改变,达到生命品质的改变。揭示了修身、做人是提升生命品质的途径,也是建设理想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础。
3 《经营企业与经营人生》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最先关注的是事业、财富、地位、名望,却忽略了最为根本的人生问题。本书认为,要想获得成功,拥有更好的未来,要认识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积累精神财富;要认识利益与道德的关系,杜绝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提升自己,造福社会;要认识出世和入世的定位,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保有出世的超然。带着这样的智慧做人做事,就能使自利和利他统一起来,让企业发展,让人生成功。
4 《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
《六祖坛经》是佛教经典,为禅宗六祖慧能说,由其弟子法海集录,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性本清净”“明心见性”的基本思想。正因为有了六祖和《坛经》,才有了影响整个汉传佛教的禅宗时代。所以,《坛经》不仅在佛教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时至今日,凡对国学稍有涉猎者,大多知道六祖惠能,知道《六祖坛经》,知道“风动、幡动、心动”的典故。
本书是对六祖慧能生平的介绍及对《六祖坛经》典故的解读。当下社会,频繁出现人心的浮躁和混乱。济群对《六祖坛经》的解读,针对当代人的种种情绪问题,简洁且平实、通俗易懂,对想了解这部传统文化经典的读者来说,很有帮助。本书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带领读者正确看待世间万物、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回内心的平静、促进身心健康。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现代人所面临的挑战的回应,帮助我们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找到真正的自己,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關於作者:
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于闽南佛学院、戒幢佛学研究所等地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斯里兰卡佛教与巴利语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出版并发表各类著作论文四百余万字。
继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帮助人们摆脱对佛法的误解,让佛法走入生活。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将深奥佛理做出通俗易懂、与时俱进的阐释,以期通过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讨当代佛教中国化的思想,帮助大众解除人生困惑、安顿身心,为净化社会人心服务。
目錄
《心,才是幸福的关键》
《如何让生命更美好》
《经营企业与经营人生》
《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
內容試閱
1 《心,才是幸福的关键》
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在哪里呢?
是独自坐在候机厅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前,还是在飞驰的列车上?是在春天的花树下、溪水边,还是在黄昏时刻宁静的书房?
如果你有智者的洞见,就会清晰地看到——此时此刻,无论你身处何方,你已经迎来了人生极为重要的高光时刻。甚至在多年后回想起来,你还会感觉到,仿佛有一束光打到身上,心中春风送暖,花开遍地,人也情不自禁地嘴角上扬——你会为自己庆幸,在这一天与一本书、一个人的相逢,是人生旅途中多么美好温馨的经历。
法师洞悉心灵秘密,他会带领着你,敞开胸怀,探寻心的世界。
心,才是幸福的关键——
就像流水有源头,树木有根系,幸福也需要有心的基础。
人活在哪里?其实是活在自己的念头中,活在一种心理状态中。
我们不了解自己,可又非常在乎自己,结果就会产生错误认定,把种种不是“我”的东西当作是“我”。这是人生最大的误解,也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
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心灵的云彩,却从来没有见过像虚空一样的心;从来都不知道,云彩背后的,才是生命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把念头当作“我”的时候,就会被念头所纠缠,使之成为生命的主宰,就像滚滚乌云,遮蔽了整个天空。但我们要知道,念头终究是虚妄的,是没有根的。如果我们对念头保持观照,保持距离,它就无法影响我们了。
法师的语言亲切生动、深入浅出,适宜广大读者阅读。你能轻松地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你能掌握更多使生活变得美好的方法;同时还能愉快地影响别人,让周围人的生活也变得好起来。事实上,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你说什么才是幸福的关键,是财富吗,是地位吗?许多人虽然拥有几辈子都用不完的财富,可就是过得不幸福,因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把自己弄丢了,把心做坏了,也就失去了幸福的能力。所以,今天的人,找回自己,提升心理素质,才是人生幸福的关键。
法师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随缘说法。读他的书,有着无尽意趣,如围炉夜话,落雪听禅,你会觉得周围的空气里都洋溢着寂静安详,有一股清流在你的心中,在你的世界潺潺流淌,清澈明快。
在全球化到来的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你解除焦躁不安的心,开启内心宁静祥和的力量。你会找到自在、喜悦、无限广阔的你自己,这是你本来具有的能力。就像一个泉眼,当你把遮挡它的石头、杂草、污泥全部清理之后,清泉就会汩汩而来。
如经说:“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我们平常的人都是活在心念中,一种想法,一个情绪,就会成为你的整个世界。岂不知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果能够认识到心的无限性,就有能力摆脱各种念头和情绪的困扰。
法师慈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他有着无限的方便善巧,经由他的开示,让人觉得佛法不再是莫测高深的哲理,而是一种人人可以学习掌握的极为朴素的生活智慧。
读法师的书,是世间美好的享受,就像一个人身处暗室,苦苦参究,全然不知过去了多少岁月。在一个寻常的夜晚,你无意推开门,却忽然看见明月在天,星河璀璨,大地纤尘不染。而你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亘古的澄明,你一旦看见了,终生不会忘记。
最后,祝你心地光明,自在欢喜。

2 《如何让生命更美好》
2018 年夏,济群法师应湖南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的邀请,在长沙国学公益大讲堂举办讲座。长沙是儒家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的所在地,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所谓“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活动期间,主办方就儒家的重要命题,安排了“如何立心立命”的对话,由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与济群法师交流,颜爱民教授主持。
立心立命的内涵
颜爱民教授:今天儒佛对话的主题是“如何立心立命”,内容来自“横渠四句”,即张载 (世称横渠先生) 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也是我们国学基金会的宗旨。那么它到底表达什么?我们先从儒开始,请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国际儒联副理事长、儒学大家朱汉民院长谈一谈。
朱汉民院长:这场聚会的缘起,是济群法师来到长沙,很多朋友希望听他的讲学,以解除自己的迷惑,包括立心立命这样的重要问题。我虽然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但主要研究方向是儒学,对佛学涉猎较少。所以也和大家一样,想借此机会向法师学习。
立心和立命,出自南宋大儒张横渠著名的“四句教”。从政界、学界、商界到宗教界的很多人,都以此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立言的宗旨,这也是我们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的宗旨。那么,立心
和立命是什么意思?
所谓立心,其实是“为天地立心”。但是,天地之心究竟是“有心”,还是“无心”?早在《周易》的复卦中,就有“见天地之心”,认为宇宙天地间有个心,“天地之心”是决定天地世界的主宰力量,所以《周易》又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到了宋儒朱熹这里,他一方面认为“天地本无心”,一方面又肯定“天地以生物为心”。所以,尽管儒家总体上是无神论,不认为天地中有一个人格神,这点和佛学接近,但是儒家还特别强调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即所谓“人者,天地之心”。按照宋儒的看法,“心者,人之神明”,
故而人可以“为天地立心”。人心通过体认天理、根据天理做事,就实现了天地之心。可见,人不是被动的,人在宇宙中发挥仁者之心的能动作用,就是“为天地立心”。
立心和立命相通,对应于天道、天理。以天道、天理的主宰性或目的性而言,可以称之为“天地之心”;以天道、天理的必然性而言,又可以称之为“天命”。人之心通过体认天地之理,按天地之理去做事,这既是为天地立心,又是为生民立命。儒家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立心和立命,即达到儒家所说的最高精神境界——天人合一。总之,立心和立命表达了儒家关于终极问题的哲学思考和思想信仰。
颜爱民教授:站在方外看滚滚红尘中的立心立命,是什么感觉?有请济群法师为我们开示。法师是非常谦和的大德,童真入道,在深入经藏和修证方面的造诣都很深。
济群法师:我也很期待今天的交流,和朱院长、颜教授一起讨论立心立命的话题,可以让我对儒学有更多了解。说到张载的四句话,不知大家是什么感觉,反正我在念的时候充满力量,就像学佛人所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起这样的宏愿,会让生命得以提升。
立心和立命的内涵,朱院长做了解释。我觉得在探讨这个话题时,要立足于儒家的使命感和价值观来思考。儒家有“三不朽”的人生,为立德、立功、立言。其中包含两个面向,立德是从个人修养而言,要成为有德君子,最终成圣成贤;立功和立言是从社会责任来说,能造福社会,利益大众。这和佛教的自利利他有
相通之处。
学佛的最高目标是成就佛菩萨品质,也有两个面向:一是于自身圆满悲智二德,为自利;一是以悲心广泛利益众生,为利他。可见,儒家和佛教都倡导从自利到利他,由成就高尚人格来建设理想社会,立足点是由内而外,不同于西方文化是通过改造外在世界来追求幸福。这也是儒释道能相互融汇的思想基础。
当然,二者对人格和社会的具体定义会有差异。儒家的高尚人格是君子、圣贤,理想社会是大同世界,人人都能老有所安;佛教的高尚人格是佛菩萨品质,理想社会是净土,包括西方净土、十方净土,乃至人间净土。如何成就这样的理想?《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仅是完善自身的需要,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修身的前提,是正心、诚意。可见,心才是关键所在。
我们探讨立心和立命,也是从心入手,由修身养性而能安身立命。这就必须了解,我们要立的是什么心,断除的是什么心?正如朱院长所说,并非所有的心都是天地之心,此外还有种种不良心行。相关内容,儒家有很多论述。而佛法自古就被称为心性之学,所有教义和实践都是围绕心性展开,由认识心性、调整心行,最终明心见性,证悟心的本质。这些思想在今天格外重要。因为时代飞速变迁,尤其是人工智能出现后,带来很多颠覆性的改变,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优越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不重视立心,找不到立命之本,我们将何以自处?

3 《经营企业与经营人生》
传承文化与做人做事
现代企业源自西方,他们是怎么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的呢?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阐述了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在于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建构。对没有宗教信仰和终极价值观的人来说,工作就是工作,只有现实利益。而在新教伦理中,把努力工作视为实现终极价值的过程,以此荣耀上帝,所以是美德的体现。
自古以来,宗教就是道德建立的基石之一。没有这个基石,仅从当下的现实利益,确实不容易看到道德的价值。就像人们常说的:为什么我做了好事没好报?没好报何必去做?此外,一般人赚钱是为了自己和家人,道德却要求我们从利己到利他。而人有自私的天性,对利他通常是无感的,何况是利益一切众生,更与自身习性相违。这就必须认识到利他的意义,否则是不可能落到实处的。
新教伦理之所以能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关键就是对终极价值和道德体系的建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大量吸收了西方的商业文明,从引进技术到学习管理,关注重点在于怎么把企业做好。但仅仅这样是不完整的。如果把西方商业文明和其立足的终极价值视为一棵树的话,我们拿来的只是属于枝条的部分,还要经过嫁接才能健康成长。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妄心和真心两套系统。前者是凡夫现前的生命状态,是以贪嗔痴为根系的,如果将商业文明与此结合,必然开出恶之花来。这些年,伪劣产品、恶性竞争、偷税漏税等问题被频频曝光,却屡禁不止。其根源就在于,人们只看到现世的短暂意义 ,结果利欲熏心,为所欲为。
如何使大家自觉守法,诚信经营?必须从做人开始,确立终极价值。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角度看待利益,做出抉择,而不是唯利是图。关于做人和终极价值的问题,中国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就像健康而发达的根系,可以为商业文明输送真正的养分。近年来出现的儒商、佛商、道商,都是希望依托东方文化建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会做人和经营企业。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就在做这样的探讨,并且卓有成效,也引起了国内企业家的关注和效仿。
做企业的最终意义是什么?怎么获得人生幸福?怎么权衡利益和道德、世间和出世间的关系?关于这些问题,佛法的心性论和因果观提供了答案。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心性论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命品质才是最圆满的。可以说,比新教伦理更直接。因为新教伦理的前提是信仰上帝,然后才愿意为荣耀上帝而努力。如果不信上帝,这个目标就不成立了。从佛法角度看,这是“心外求法,与道悬远”。但“成为美好的自己”是每个人共同的愿望,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人。而因果观让人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就要在因上做出相应努力。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基于对自己的负责,并不是为了取悦外在的神。

4 《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

《六祖坛经》是禅宗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著述。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以下简称《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说之法,由门人记录、汇总并流传于世。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曾盛极一时并流传至今。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可见其特殊地位。由此延伸的禅意、禅心、禅茶一味等词,也广为教内外人士所熟知。或许人们未必能说出这些词的真正内涵,但都知道它代表了一种意境、一种精神高度。
从修行意义上说,《坛经》开显的方法,能使我们以最快速度的开启内在智慧,亲见本来面目。换言之,这是一条修行捷径,故称顿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那么,顿教何以能化繁为简?又该如何认识顿教法门的特殊性?比如开悟、成佛,究竟向何处开启,又靠什么成就?这就需要知道,佛法修行的重点不在别处,而是在我们的心。开悟固然不离自心,成佛也要靠心体证。因为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职称,不是地位,不是功夫,而是对诸法实相的究竟通达,对一切众生的平等慈悲。所以,禅宗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心地法门,是从内心入手,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学佛,首先要认清这样一个重心,明确这样一个目的。从本质来说,佛法是简单而非复杂的,是直接而非迂回的。只是由于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佛陀才会应病与药,开示种种法门,演说诸般经教。但他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建立一套庞大的哲学体系,而是从不同的契入点,引导我们将目光转向内心,转向这个和我们生死相随但又始终面目模糊的心,进而看见心的本来。
佛法认为,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妄心,一是真心。所谓妄心,即充满颠倒妄想的心,是迷失本心后由无明演变的种种妄识。所谓真心,即心的真相、心的本质。在佛教典籍中,阿含、唯识等经论侧重从妄心阐述,以此构建修行法门。其中,阿含经典主要讲到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属于我们能意识到的部分。而唯识学进一步讲到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这是属于潜意识的部分。
我们之所以成为凡夫,正是因为这种潜在自我意识的作用。末那识的特点是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由此形成对自我的错误认定。我们现在的人格就是建立在这种误解之上,进而发展出贪嗔痴等种种烦恼。一旦改变染污的末那识,即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
唯识还告诉我们,在妄识系统中,除心王外,还有各种心理活动,即心所。每个心所的形成,都有各自的特征、规律和条件。唯有了解凡夫心的运作规律,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它、解决它。心理学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从妄心入手。可以说,这是一条常规路线,是立足于现有心行采取的对治手段。
此外,佛教还有一部分经典立足于真心的修行。所谓真心,又称佛性、如来藏等,是每个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悟本性,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这正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涅槃经》《如来藏经》《胜鬘经》等经典,就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
不论立足于妄心还是真心,目的都是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心——了解妄心的目的,是为了解除妄心;了解真心的目的,是为了体认真心。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